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错嫁错郎”,这种互文的修辞方法用在小伙伴们的就业选择这件事情上,是在告诉大家求职要选对行业。选对行业很重要,不过要是把求职中选区域和选行业放在一起,个人更建议大家先选区域,咱们聊聊吧。
为什么先选区域
就业选择是一个很综合的事情,需要考虑个人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但事情总要分个轻重缓急。如果把影响就业选择的各个要素拆解开看,刘老师觉得就业区域的影响更大一点,原因是是这样的:大家选定一个区域之后,在这个区域之内虽然不一定能包含你希望求职行业的顶尖单位,但一般也不会出现在这个区域内没有相关行业单位的情况。如果刘老师抛开“顶尖”看单位你可能会觉得咱不上进,但如果只盯着“顶尖”看单位是不是又会陷入到眼高手低的坑呢?换个顺序,如果是先选定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可能少了“顶尖”单位,但寻找一家自己能hold住的单位是不是更务实呢?先选定行业,在行业内选择区域时仍会有备选区域相对更多的困扰;先选定区域,在区域内选定行业的选项会相对少一点。先选定区域,可以更有效地先行开展选项过滤,有可能会减少大家的选择困扰。
一线城市怎么看
说到大学生就业选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很容易引起就业观不端正的批评。关于这个问题刘老师觉得倒没必要上纲上线。如果大家的能力素质够高,能够达到“顶尖”单位的招聘要求,能够在一线城市活得住、干得好、有发展,那选择一线城市无可厚非。当然,如果大家的能力素质能达到“顶尖”单位的需求,那刘老师的观点就要调整一下了,对于这部分“顶尖”的小伙伴,先选择行业可能更好,因为一线城市虽然存在总部经济。当然,也有可能你所希望入行的“顶尖”单位恰恰不在一线城市。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素质还没有达“顶尖”,选择到一线城市就业刘老师也不反对,因为虽然你可能最终无法在一线城市扎根,但在一线城市打拼的经历会是你在其它区域就业的宝贵财富。从凤尾跳到鸡头的难度不会太大,从鸡头跳到凤尾的难度可能不小。如果你不只是“迷恋”一线城市的繁华,如果你有足够的吃苦准备,那刘老师支持你趁年轻到一线城市闯一闯,因为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O(∩_∩)O哈哈~
故土难离怎么看
大学生就业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家乡情结。这种情况个人感觉还蛮普遍的,因为对山东的大学生来说,刘老师日常工作中就有明显的感受,超过80%的毕业生在山东省内就业的数字更是印证。其实,在和一些南方高校老师交流时,发现这种情况也存在。大家愿意回家乡就业其实是没啥问题,往大里说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往小里说便于照顾父母。但是,如果是想回家乡啃老的话,那就没必要了。在工作中刘老师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同学在校期间不找工作,口口声声说回家乡就业。其实回家乡就业没问题,但非要给回家乡就业前面加上“毕业后”就有问题了,这里面多多少少有拿着回乡就业当做慢就业、不就业借口的嫌疑。就业选择,乡恋没有问题;就业选择,借乡恋之名行逃避之实,问题很大。
没有进线怎么看
抛开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沿海城市这些标签,一些地区的名字压根就没有出现在排行榜上,这样的就业区域怎么选?已经工作的职场人和从未工作过的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能会不一样。同学们选择到这些没进线的地方就业,可能心里总会有点过不去,多多少少会有点小时候自己的理想不是当科学家、不是上北大清华就不是理想的味道。其实务实一点,这些没进线的地方远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差。或者说,其实这些没进线的地方一样不错。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地方的基础设施、市容市貌都很好了,没进线的地方收入水平会低一点,但消费水平会低一大截。从生活成本和幸福感上考量,没进线的城市不应该被歧视。
职业环境更重要
很多小伙伴在求职中做区域选择时,对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别看重,比如问到为什么选择什么什么地方时,总会回答那里气候好、适合生活。其实这个视角没问题,但只从这个视角看就有点问题了。其实在求职中,职业环境远比自然环境重要,如果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好,但职业环境一般,比如产业的布局、人才聚集度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那这个地方就不建议首选。自然和生活环境好是优势,但自己得能过得了生存和发展这两个关口才能开始期望的美好生活。区域选择看环境,职业环境很重要。